3月26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在1303A教室举行以“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学院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洪冬美副教授主持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参加。
洪冬美副教授以自己所教《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从“对分课堂”新思路、“对分课堂”操作要领、实践“对分课堂”的体会与困惑等三方面和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实践对分的具体情况。
随后,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对分课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对分课堂”新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师生“对分”课堂,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院长刘理教授认为,“对分课堂”采用“隔堂讨论”的方式,本堂课讨论上一堂课讲授的内容,学生有备而来,讨论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
第二、“对分课堂”强调精心设计讲授内容、作业、讨论主题以及选择恰当的教材。卢晓红副教授提出尤其需要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不会有好的讨论效果。党总支书记刘淳松教授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讨论主题,比如有的课程需要教师自己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主题,而有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自己找热点讨论,并在课堂上做主题汇报。
第三、课堂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线上资源比如超星课程、MOOC的讲座视频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马学斌副教授在《现代教育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视频等线上资源作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材料,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第四、“对分课堂”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转变。课前,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学习者和整合者;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黄威老师在《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中也非常注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指导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副院长彭阳红副教授在教研活动小结时指出,学院全体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并积极分享各自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一做法值得我们继续弘扬。(教育科学学院 洪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