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2025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大纲
科目名称:教育学
科目代码: F102
适用范围:适用于教育管理、小学教育领域复试笔试考生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2-4小题,共30分
分析论述(或材料分析)题:1-3小题,共70分
三、考查范围
考查范围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概念的内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 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 教育的起源
2.古代教育的特征
3. 近代教育的特征
4. 现代教育的特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 教育的经济功能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 变革。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 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 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 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 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3.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
4.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 全面发展教育与立德树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诸育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的概念及演变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培养目标的演变。
2. 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
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大学的培养目标。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 教育制度的概念
2.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1.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 学制确立的依据
3. 各级学校系统
4. 各类学校系统
5.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 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 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6.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六、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发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卢姆教 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及其演变。
4. 课程的范围、组织与结构
5.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与课程。
6.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 1949 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七、教学
(一)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 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三)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四)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 指导性教学模式;逆向设计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项目探究教学模式;STEM 教学模式。
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1.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 体作用的关系。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六)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 班级授课制
3.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个别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 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 自学辅导法; 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
(八)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八、德育
(一)德育概述
1. 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
2.思想教育
3.政治教育
4.法治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 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 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原则。
(五)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 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奖赏与惩罚。
(六)德育途径
1.德育课程与直接的道德教学
2.全方位德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教学育人;指导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协同育人。
(七)德育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社会行 动模式。
九、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劳动的特点
4.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5.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
6.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发展及年龄特征
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发展特征;学业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
3.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青年及少年儿童组织及其建设;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4.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