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院(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学院概况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学  党群工作  教育研究  规章制度  服务指南 
站内搜索:
高教信息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高教信息
您的位置: 首页>>高教信息>>正文

湖南理工学院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8-04-01 17:39 转载 


 
  

湖南理工学院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以来我校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湖南建设教育强省重大历史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下,积极践行至善穷理校训和三个为本办学理念,大力弘扬严谨、和谐、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较好实现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学校作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以及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为切实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实现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地方大学办学目标,结合国家和湖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联系实际,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取得的标志性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校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秉承“至善穷理”校训,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均取得了较理想成绩,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了发展先机。学校在201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在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和艺术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5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同类院校中率先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是我校“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标志性成绩,为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令人鼓舞的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又成功获批“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立项,这是学校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赢来了新契机。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分化转型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地方高校尤其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战略重点,通过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全面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

“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是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即“双一流工程”);二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获得了国家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这既是对学校过去改革与发展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也是深入推进我校转型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有效拓展发展的新领域,切实构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转型发展,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从我省来看,《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加快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基本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是实现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的排头兵,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实施分类指导的“双一流”建设,是我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校地处岳阳市,必须为岳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湖南“十三五”发展战略意见明确,岳阳作为我省发展三极中的首极,担负了我省开放发展的重要任务,我校作为岳阳市唯一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通过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产业助推、社会治理等方面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

从学校看,一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三是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建设高校,这使学校在学位教育、学科发展、专业结构优化及校园基本建设等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四是学校确立了建成“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统一了“抓内涵、强特色、促转型”的办学指导思想;五是学校提出了定位与目标统一、特色与内涵统一、效益与质量统一、改革与发展统一的基本工作思路,明确了“两步走”的发展策略,凝聚了全校师生员工期望。

我们对“十三五”充满发展自信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存在的问题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在过去的发展中,学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层次的连续提升,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硕士学位点及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条件建设有待切实加强,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教师能力发展条件建设及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实验实训场地及设施还不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我校由师范学院更名为理工学院时间还不长,与区域优势产业及行业缺乏对接的机制,产教融合能力还不强,学校工科专业与区域优势产业链的对接不够,专业集群建设任务繁重,专业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有待加强;同时,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突显不够,学科平台与团队建设脱节,学科带头人缺乏,优势特色学科培育不够;科研整体实力不强,学术氛围不浓,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等。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为基本指南,以《湖南理工学院章程》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奉行“三个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至善穷理”的校训,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采取超常规手段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地方大学。

2、工作思路

一是坚持定位与目标的统一。按照“十三五”期间把我校建设成为“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这一定位,以及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建设要求,确立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

二是坚持特色与内涵的统一。根据发展目标,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以及学科发展特色;明确内涵式发展的质量观,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扶强保重;明确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明确服务地方或区域的办学特色,使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中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三是坚持效益与质量的统一。调动校属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体性是我校实现事业发展的关键。创新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激励机制、给予二级教学单位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发二级教学单位的发展潜力。同时,切实启动产业发展、强化后勤服务效益、支持继续教育发展、推动南湖学院创新。

四是坚持改革与发展的统一。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如下“五要”:一要统一思想,二要敢于创新,三要强化执行力,四要走出去学习,五要请进来指导。对于兄弟高校的成功经验,要结合本校实际尽快推广运用;对于大家达成了共识的改革内容,要不折不扣地全面推进;凡看准了的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事情,要立即有力行动。必须义无反顾抓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破解体制上的深层次矛盾、克服管理上的行政化弊端,为学校发展增添动力。

三、主要目标和发展策略

(一)建设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地方大学总目标要求

1、学科建设有更明显成效

根据建设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地方大学的总体目标,以重点学科为抓手,强化学科方向凝练和团队建设。根据更名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和布局,形成以应用为主、特色明显、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的错位发展态势;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投入、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平台建设,优化学科群等举措,形成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互促、科技与人文交融、优势和特色统一、重点与一般相依的学科体系。

加强对现有的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若干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同时按照“立足岳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要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巩固和发展学科特色优势,新增两个以上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3-5个达到国内同类型高校先进水平的一级学科,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更大发展

完善学校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加大投入,优化研究生教育基础条件,构建研究生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确保学校每个学位点全部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

在建设好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同时,加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力度,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条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规范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内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大硕士学位授权点特别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规模,力争“十三五”期间增至十五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更名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长远目标,优化学位点布局,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稳步、健康发展。

3、人才培养有更高质量

按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求,紧密结合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审核评估,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巩固传统优势特色,在特定领域培养相对优势的专业人才,使已有的4个国家级、9个省级、12个校级特色专业的特色更加鲜明,并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手段,以课程体系的适应性改革为基础,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既区别于高层次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又区别于职业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继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并以此带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外科技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整体提升学生在省级以上其他学科竞赛中的成绩,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

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学习氛围,力争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步上升,确保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较大幅度提升。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研究,力争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科学研究有更高水平

科研方面要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科研项目上力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突破,同时力争年均国家级项目20项以上,2020年超过30项;二是科研进校经费实现突破,五年累计科研进校经费突破1.5亿元;三是努力争取省部级科技奖励快速增长,国家级科研奖励取得突破,获奖数超20项;四是力争教师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新突破;五是“双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新突破,努力新增2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建设科研创新团队10个左右,在建设好已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力争有2个创新团队进入省级“双一流”科研创新团队行列。

5、社会服务有较强能力

要立足岳阳,特别是要结合岳阳市“一极三宜”江湖名城的建设目标,坚持“立足工科、夯实理科、特色文科”的指导思想,以岳阳传统优势产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磁装备、电子信息、旅游文化、教育管理、沪港经济与岳阳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凝练科研发展重点领域及其方向。鼓励跨学科、跨院部、跨行业整合、共建、合办科研机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优先支持成立相应科研机构,积极引导科学研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两步走”的发展策略

第一步——强基层(2016年到2018年底)。一是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建设并形成多个较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和研究平台,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通过创新驱动提升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水平,努力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的综合能力,实现国家级科研立项数、科研进校经费数,以及国家级科研获奖成果的新突破;二是以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为主线,大力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培育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是逐步推进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增强教学院部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基层单位的责任意识与工作活力;四是全面建成信息化校园,使智慧校园成为现实,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科学管理添加新的动力;五是初步完成新校区二期建设工程(图书馆、综合体育场馆、实验实训中心等),建成功能设施完善的美丽校园;六是推进后勤改革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办学综合效益;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党风带教风、促学风、赢民心,干部作风优良,师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第二步——上水平(2018年底到2020年底)。一是优化学科布局,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初步形成2个达到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基本条件的学科,建成15个以上硕士学位点(其中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力争在校研究生规模1000人以上;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对接社会需求,强化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建设,形成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三是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年科研进校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力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自科重点项目有所突破;四是科研成果获奖实现新突破,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狠抓科研成果转化;五是主动融入湖南“一带一部”和岳阳“一极三宜”战略布局,形成数个发展势头良好的科技企业并形成一定规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增强,大幅提升横向科研进校经费。

四、重大工程和发展任务

(一)实施两项重大工程

1、社会影响力提升工程

一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力。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人才的质量培养与社会及行业需求相对接,通过抓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全面做好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的动态跟踪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和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争取在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级项目中实现突破。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并认真开展教学院部年度综合评估,做好审核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提升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度。遵循“相互依托、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照“加强理工、文理交融、协调发展”总体定位要求,主动适应区域社会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国家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时调整改造部分老专业,积极稳妥做好新增专业的论证和申报、评审推荐工作。到2020年,形成以工科类专业为建设重点、理科类专业为支撑基础、其他类专业为特色优势的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理工文艺经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三是提升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当代学术史研究、区域产业经济研究等为特色,按照“立足岳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思路,聚焦科研发展重点领域及方向,积极构建科研创新协同平台,引领科研团队申报高水平项目,力争国家级获奖项目的突破。

四是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域经济社会,以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为平台推进产教融合,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各类平台建设为重点,主动加强对地方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研究,全面推进产学研政合作,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办学特色强化工程

一是大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学校曾于2009年获得两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获奖成果“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直接针对基层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艺术素养的特殊需求,紧密结合地方理工院校实际,融通审美教育与专业教育,探索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获奖成果“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更是明确瞄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筑多维立体的校企合作育人渠道,探索地方高校工科创建优势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获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表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有成效有影响。我们要以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建设为契机,对接社会需求,深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巩固与发扬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形成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鲜明特色。

二是强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要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求,对接社会与行业需求,加大专业集群建设力度,尤其是对接学校所在地岳阳优势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专业集群、电子信息专业集群和石油化工专业集群,形成工科优势明显的专业集群体系。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超常规实施专业品牌和专业特色发展战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努力打造一批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具有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

在特色专业建设上,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吸收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形成校企、校地合作办学的新格局,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培育发展一批示范专业,建成5—6个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省级(教育部)重点专业、示范专业,打造新的专业“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

三是切实加强特色学科培育。从办学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争取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立项为主要目标,坚持走重点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实现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有机结合,建设多个在国内同层面学校具有有比较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以问题为导向调整学科方向,在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满足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和学科方向,走出学科建设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循环。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投入,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群,培育3-5个校内学科“高峰”。

(二)发展任务

1、总体发展目标

2016—2020年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产教融合深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有效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按照“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地方大学”的总目标,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求,启动学校更名为大学的工作。采取尊重规律、超越常规的方式,积极作为,夯实基础,精准发力,力争“十三五”末实现更名大学的目标。

2、办学规模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逐年压缩三本招生规模,依据实际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稳妥开展继续教育。自2016年起,学校本部本科生招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到2020年9月预计校本部在校生17500人,研究生1000人。

3、师资队伍

2016-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幅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以实施“南湖学者”特聘人才计划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为重点加强团队建设,着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020年,学校本部专任教师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导师300人左右,教授180人左右、副教授300人左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的突破,新增“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或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5人左右,“南湖学者”特聘教授10人以上,努力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建设好10个左右优秀创新团队。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原则上都具有博士学位(音、体、美等特殊专业除外)。

努力提高教师“国际化”和“工程化”程度,大力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一年以上国(境)外研修,力争专任教师整体“国际化”程度达到20%;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参加3-6个月“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力争专任教师整体“工程(社会)实践”程度达到30%。

4、学科建设

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分层建设,整体提高;自主创新,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培养创新人才为工作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创新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      

到2020年,新增7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以上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自身特色、重点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整体格局,构建学科群、学科方向、学位点相互促进的学科创新体系;培养3-5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一级学科,力争使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达到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本条件。

5、人才培养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办好现有本科专业的同时,着力建设好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等10个左右包括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在内的特色品牌专业。调整改造一些老专业,积极稳妥设置一些社会需求旺盛及就业行情看好的的工科专业;根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特色专业建设要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接轨,通过试点,努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综合改革;加强与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行业协会和高校的联系,主动跟踪专业认证及评估的最新动态,认真按照专业规范标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专业认证的要求,积极稳妥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

(2)扎实开展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大力加强精品课程以及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吻合的特色课程建设,建设好现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发挥其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数字化网络课程建设,构建学生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每年评选、表彰20门左右校级优秀网络课程,构建学校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相互支持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着力建设好现有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促进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的发展,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比率,确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以产教融合为手段,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扎实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计划”等重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充分发挥改革试点项目的示范效应;加强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60项以上。同时,注重经验总结与成果凝练及推广,努力确保每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有2项以上获一等奖,为国家教学成果奖输送入场券。

(4)积极改善实验实训条件。高标准建设好实验实训中心,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学校每年对实验实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以理工学科、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为重点,兼顾教学和科研需要,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设备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积极稳妥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到2020年建成稳定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200个;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使校内外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成为发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课堂。

6、科学研究

(1)增强科研实力。一是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主攻方向,抓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创新团队,逐步增强科研实力,形成标志性成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二是增强科研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研究,注重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三是突出科研的前瞻性。鼓励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选准方向,凝聚力量,加强资源整合和学科交叉,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针对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联合攻关,积极争取综合性、跨学科大型横向项目,力求产生一批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研究成果;四是注重科研的创新性,鼓励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转让和推广应用,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奖。

(2)加快平台建设。整合力量,加强跨校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建设,在加快现有省级研究平台建设基础上,鼓励有发展前景的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强校级科研机构的建设;同时,力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和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项目的获奖层次和水平上有所突破;重点建设10个左右科研创新团队,覆盖重点优势研究领域,力争有1个创新团队进入国家科研创新团队行列。到2020年,实现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含国际化产学研基地)的突破。

(3)加强学术交流。支持主办或承办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学术组织,与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合作;提升合作交流层次。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有选择地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来校作讲座,支持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问和讲学,鼓励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或高层次工作研讨上发表或推广研究成果,扩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4)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学校科研工作的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明确学校、院(部)、学科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院(部)和学科团队的作用,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科研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大力改进与优化科研激励机制,下大力气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充分激发与保护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7、社会服务

(1)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拓宽产学研政合作渠道,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进以产学研政合作为主导的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模式,将我校建设成为区域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到2020年之前,使一些产学研实体向科技公司迈进,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确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和湖南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学校所在地岳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以石油化工产业为重点,结合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跨越;切实加强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物流等产业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力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3)健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产学研政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在建设好现有的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市级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健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率。

(4)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模式。结合社会需要和学校实际,灵活采用园区合作、市校合作、校校合作、项目合作、战略联盟、共建平台等模式,积极开创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新路子,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实效。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努力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建立稳定、长效的服务机制,促进学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5)积极开展教学服务。我校作为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发挥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在岳阳的优势,尤其是发挥我校作为湘北和鄂南地区唯一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优势,除了认真组织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外,与区域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开展深度合作,在教师学历提升及能力发展、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提供服务,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智慧。

8、校园基本建设

(1)总体规划

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打造功能设施齐全的美丽校园为指向,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建设“以教学、科研、文体活动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人文和谐校园,山水灵性的绿色生态校园,多元化智能化的现代科技校园,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校园”。严格执行并分步实现校园建设规划,突出“显山、露水、藏物”的校园建设特色,贯彻“两型”校园建设理念,高水平完成校园建设任务。学校2016 年-2020 年规划新建建筑共149000平方米,概算静态投资 57800万元;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改造项目概算静态投资13275万元,共计概算静态总投资66175万元。

(2)建设步骤

校园建设将按照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同步进行的原则,对2006年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合理调整,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需要,分轻重缓急,先从已成熟的规划用地开始,再逐步向原生态土地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同步跟进。

根据场地条件、资金状况与教研和师生生活需求,新规划房屋建设分三期进行:第一期(2016-2018年):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体育馆、田径场、师生服务楼与20-21号学生(硕士)公寓部分;第二期(2018-2020年):建设产学研大楼和学术交流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改造分为房屋维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绿化景观和室外运动场地建设等四大项,根据学校需要和建设条件循序渐进,高标准、严要求逐步组织实施。

9、对外交流与合作

按照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国外高校知名专家,继续扩大外籍教师聘用规模。至2020年,在校外籍教师人数达到40人左右,实现由引进专业教学外教向双语教学外教转变;外籍教师实现“融入式管理”,优化工作、生活条件,优化事业平台,不断提高聘请效益。

探索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交叉的合作办学项目,包括与国外大学“2+2”或“3+1”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各层次、各学科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步伐,至2020年,力争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的5‰;筹备成立湖南理工学院留学培训服务中心,面向师生及社会提供外语、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出国留学等服务,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短期生特色语言培训、学历生的专业教学。

10、继续教育

加大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结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各中小学校的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努力形成特色培训项目。在现有职业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建立政府主导,依托终身教育平台,各类教育机构积极参与,企业支持的社会化、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丰富非学历教育内容,形成一定的规模、特色和优势。

五、保障体系

(一)思想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切实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大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和选拔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和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与模式,创新工作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大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

2、大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探索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党员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推进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力度,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纪律教育等方面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3、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精神,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爱生乐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恪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坚持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广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严格师德评价考核,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二)体制机制保障

1、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章程,积极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在确保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发展、学术评价、执行学术规范中的主体作用,健全校内学术管理制度,保障学术自由。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尊重和敬畏学术的氛围;加强教代会、学代会建设,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完善教职工和学生校内申诉调节机制。

2、优化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按照强化职能、职责对等、优化程序、提高效率的要求,优化调整机关职能部门职责,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和谐型机关。以促进管理重心下移为导向,理顺机关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的管理关系,强化层次管理,通过学术资源的重组优化,增强院部的自我运行能力和自主办学积极性。转变机关职能部门管理方式,强化宏观指导与服务,淡化直接指挥与控制。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加强调查研究。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办公自动化工作;严格执行督查督办制度,确保上级部门和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时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3、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健全各类考核奖惩制度,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的机制,把优秀人才凝聚到学校事业的发展中来。

根据国家制订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稳步提高教职员工收入水平,优化工作、生活环境,提高教职员工幸福指数,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经费投入保障

1、拓宽经费筹资渠道

在省本级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高度重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财政各项专项经费支持;稳定招生规模,强化事业收入征管,保证应收总量,提高实收比例,确保事业收入稳步提高;挖掘科研收入潜力,提高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收入比重;拓展校友、社会团体和各种基金会等潜在资源渠道,争取各种形式的捐赠支持学校办学;加强国际高校间教育和科学技术交流,吸引国际资金合作办学;科学利用西院土地处置收益,确保发挥最佳效益。

2、完善经费分配制度

建立定额标准和绩效奖励相结合的经费分配机制,增强分配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平性。加强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经费分配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在完善绩效工资体系保障民生的基础上,优先保障教学与科研支出,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投入;保证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所需经费,切实保障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研究生教育所需经费,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及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投入比例。

3、加强经费支出管理

建立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使用管理体系,高效配置教学与科研资源,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科学统筹资金,推行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年度预决算、重大专项及中长期财务预测工作。强化预算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效益审计。加强对基本建设工程管理、资产采购与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规范化工作,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核算及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规范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积极推进民主理财,优化学校财务管理环境。

(四)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图书馆建设

加快数字资源建设进程,有针对性地采集部分重点学科的外文数据库,加强与CALIS、CASHL等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大力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构建相对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和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良好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新环境。深入开展学科竞争力、科研机构影响力评价等学科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的评估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文献资源利用效益、读者群体需求倾向及其他信息行为的统计与分析,多举措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创建“南湖创客空间”,积极推动和促进知识交流与创造,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需要。建成一个能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

2、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校园网的管理和应用水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可靠安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需要”的原则,不断更新、完善校园网络应用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扩充、提升校园网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建立严密的数据安全服务体系,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以及关键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更新、完善面向校内外的信息服务网站,及时发布学校各类信息;更新、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公共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支持网络信息化教学各个环节,以适应学生网上学习交流以及教师科研信息快速交换与教育管理的需要。

3、强化后勤服务

坚持“办师生满意后勤”的服务宗旨,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后勤服务机制,探索后勤服务的外包模式,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后勤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适时实行校园物业管理合理计价收费有偿服务体制;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努力使后勤服务专业化、管理规范化,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日常生活提供保障。

4、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按照安全有序、敬重学术、勤奋进取、团结互促、宁静美丽、文明雅致的和谐校园与文明校园建设目标,坚持实施“四高工程”,即弘扬高雅文化、陶冶高尚情操、探索高深学问、培养高超技能;弘扬“至善穷理”的校训,努力建设教学科研优先、教风学风优良、学术氛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精神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打造有鲜明学校特色和浓郁现代大学气息的校园文化品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院长&书记邮箱